HI!这期我们做一期概念区分。众所周知,装配式建筑政策里有许多数字指标,譬如:☟☟☟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中,“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提到的:”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项目,其装配率应不低于50%;且建筑高度在60米(含)以下时,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40%”······
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策,装配式建筑的每个数字指标都离不开今天的三大主角——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装配率、预制率。它们是谁,又该如何理解并使用呢?定义:顾名思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百分比。而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使用场景:可以用于计算装配式建筑面积。举例:在重点推进地区,譬如珠三角,假设某个新建建筑工程有10万㎡的计容面积,那装配式建筑应达到10w*20%=2万㎡。如何判定哪些建筑是装配式建筑呢?《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129-2017,后台回复评价可获取全文)给了评价标准:
定义: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来自《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129-2017)装配率如何计算?来自《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129-2017)
定义: 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其中,预制构件是指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结构构件。该定义来自《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编号为GB/T 51129-2017)。注:因《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129-2017)的出台,该文件已被废除,但因预制率,可以直观反应以下2个指标,依旧被很多人引用。假设北京某住宅新建建筑工程有10万㎡的计容面积,据政策要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为30%,预制率为40%,我们可以得出预制构件混凝土用量方量约为:10万㎡(计容单位)*0.3(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列)*0.4(每平方混凝土含量大概是0.4立方)*0.4(预制率)=4800m³。根据我们的经验,当预制率在40%左右时,现场施工难度大概会增加一倍以上。因为当预制率在40%左右时,传统施工难度和装配式建筑施工难度会叠加在一起。相信看完今天的文章,你会对政策中的数字指标有全新的领悟,那么问题来了,下一期你还想了解关于装配式建筑中的哪些概念呢?点击评论区跟我互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