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内容来源:两会现场、媒体报道
本文仅供行业参考,转载请标明出处
正文字数:约4096字
阅读时长:约15分钟
近日,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人大代表们都在为“十四五”建设出谋划策。让我们一起看下代表们对建筑业智能建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建筑等在未来发展所提议吧。
关键词:智能建造
丁烈云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快智能建造人才培养”
把握数字经济,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智能建造方面的人才。建议高校鼓励跨学科教学,组建高质量的跨学科师资队伍。通过自主培养或者吸收更多信息技术的师资投入到智能建造的研究和教授中。教材建设需要学科积累,可以组织一些有研究基础、学科积累丰富的高校以及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的企业专家来共同编写。
此外,应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方案。智能建造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高校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甚至有些企业也不太明确自己的需求。高校需要引导教师从事智能建造方面的研究,面向企业数字化的转型承接企业的研究项目,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确立智能建造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智能建造的学科规律,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
王美华
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智能建造高质量落地发展”
为推动智能建造全面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王美华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构建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在顶层设计上,构建集设计、生产、物流、施工、信息、装备等多行业、多专业的联合攻关团队与协作机制;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技术与平台研发,明确智能建造的发展模式。在前端基础技术关键环节,鼓励自主研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撑智能建造的有效实施;明确分阶段发展模式,协同前后端软件与硬件共同发展,加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创新施工设备的深度融合,提供适用于建造过程特殊需求的一体化产品。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打破行业间知识壁垒。通过高等院校重塑专业体系,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选拔兼顾工程建设和信息化技术双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按需进行智能建造知识的定向培训,补短板,突击培养成熟人才,助力智能制造落地。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新领域高效快速发展。采用政府鼓励引导的方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建造模式赋能龙头企业,鼓励建设主体开展智能建造创新示范试点,重点评估分析智能建造实施难点及项目效益;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营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建筑企业减负
费少云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
“建议对建筑业企业实施减税降费”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建筑业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高增长时期,基建需求庞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这为我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化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但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逐渐丧失,与国际大型工程承包集团相比,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费少云建议,给予相关建筑业企业更多的“走出去”发展政策支持,比如,在金融支持方面,给予前期费用补助、贷款贴息、大项目奖励等,对总体发展质态较好的建筑业企业增加信贷额度;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推动建筑业企业向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转型升级。
关键词:数字转型/改革
徐征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加快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要解决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推进建筑产品数字化和建筑产业数字化。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打造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工地,大力建设面向行业基于BIM的智慧设计、建造与运维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2、努力打造数字化商业生态圈。以“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五个关键因素为支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
3、大力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能级指明了方向,要积极培育利他之心,提升服务能力、源自内心自觉的建筑服务商文化,主动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绿色工程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建筑与自然、人的和谐。
4、加快培养数字化高端跨界人才。充分利用我国建筑业企业平台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和培养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相关领域高端跨界人才。
5、同时,建议政府出台智慧设计、建造、运维、更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BIM计价政策、规范BIM正向设计相关费用,研究制定BIM审核验收政策以及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支持传统行业自主创新研发集成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着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吴晓东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台州市委副书记
“深化数字化改革建设“数字中国”
从“数字浙江”到“数字中国”,浙江是全国数字化改革的先行省,该省已形成“平台+大脑”“系统+跑道”改革架构,创新解决了一批传统手段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硬核成果。
数字化改革实现了党政机关整体智治。吴晓东表示,浙江运用数字技术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持续推进重大应用功能优化、体验升级、覆盖扩面,形成了党建统领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的大治理体系,推动党建工作具象化、可量化、可评价。
关键词:城市更新
周岚
全国政协委员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支持地方探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有效路径”
周岚表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求现行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随之进行变革。“现行制度主要为增量年代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新增建设而设计,不能适应以存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任务的城市更新行动实际需求。”
她认为,不适应之处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大拆大建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产权重置程序,与城市有机更新要求的尊重地区文脉、社会肌理和复杂产权等不相吻合;第二,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管控,主要针对新区确定的建筑物用途、容积率、密度、高度等控制指标,不能适应老旧城区的复杂功能和现实状况,与老百姓希望通过合理更新改善、增加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等包容性需求不相吻合;第三,针对新建建筑设定的日照要求、消防间距、抗震性能、节能标准等,不能适应老旧城区建筑年代久远、类型纷繁复杂的现实状况;第四,增量年代以土地出让、房产开发、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物业管理等各环节都能营利为基本前提,与城市更新行动强调城市病问题综合解决、联动一体系统考虑地区功能提升、活力塑造和可持续运营等多重目标的要求不相吻合。
基于以上不足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应有序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变革。具体而言,要从以规模为导向的串联式开发建设,向以品质取胜的深度一体化更新改善转变,面向活力品质空间营造,联动考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流程;要从蓝图式规划实施的物质空间导向,拓展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治理结果导向,促使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居民及相关利益方共建共治共享家园的实践过程;从标准化、相对简单的土地用途和强度开发规则管控,转向面对丰富多元的城市更新对象,强调更新方案的在地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实现空间资源保值增值、人民生活场所更加宜居的综合目标。
关键词:绿色建造
朱惠英
全国人大代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
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在碳排放数据量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须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
健全建筑能耗统计、数据监测与计量体系。建议强化以能耗数据为导向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和用能单位定期报送建筑能耗数据的具体要求,破除目前跨部门、跨行业获取和共享数据难的障碍,建立科学合理、有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资金支持的数据收集、分析及发布机制,提高业主建筑节能性能主体责任,制定统计人员培训教材和工作指引手册,发挥部门联动协同作用,有效提升建筑能耗数据统计、监测与计算质量。
构建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建议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标准体系,构建装配式建筑部件碳排放标准、建筑和市政设施等项目层面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行业企业等组织层面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新城区建设等区域层面碳排放核算标准、城市及省级层面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核算标准等。进一步提升各地建筑节能服务产业的水平,构建节能节碳量核定制度,引导地方成立节能节碳量核定机构,并对核定结果承担主体责任。
搭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建议推动能耗监测、能效测评、能耗统计等相关统计监测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解决数据孤岛现象,构建统一的建筑能耗能效数据平台,建立碳排放数据库,并实现不同渠道数据接入共享,以及数据的对比、分析、检验等功能。多手段发布能耗信息,提高建筑能耗数据的透明度,提升可视化水平,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陈锦石
全国人大代表
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
“优化绿色建筑标准,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革新”
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围绕“双碳”目标,优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革新,鼓励房地产及建筑企业走EPC(项目总承包)、装配化道路。
支持建筑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技术,鼓励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推进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大对建筑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
同时,选择符合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的住宅建筑体系,研制推广新型砌块、轻质板材和高效保温材料,减少能耗。对于现有建筑外墙保温寿命短、隐患大的问题,建议推广外墙内保温,消除后期脱落隐患。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得房率要求。外墙保温材料推广使用聚苯板,提升外墙保温涂料质量并定期维保,提升安全和保温性能。此外,加大力度鼓励精装修房,提升建设标准,杜绝重复装修,减少各类材料和能源的浪费。